花开有时,衔接有度——万婴瑞致幼儿园给家长的幼小衔接指导建议
花开有时 · 衔接有度
给家长的幼小衔接指导建议

从幼儿园到小学,
不是翻山越岭,
不是跳跃大沟深壑,
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,
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。
——虞永平
什么是幼小衔接
“幼小衔接”是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之间的衔接,由于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条件、生活环境都存在差异,初入小学的幼儿必然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,需要学会适应。如果进行了适宜的幼小衔接工作,这个适应过程会更加顺利,幼儿今后的学习、生活、健康、社交等方面也会发展的更好。

幼小衔接的四大准备
在《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》中,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主要包括身心准备、生活准备、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大方面的内容。

身心准备
身心准备,是指幼儿需要在身体与心理两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,不仅要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,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,还要激发孩童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期待、对小学的学习充满兴趣的良好情绪状态。

生活准备
生活准备,是指幼儿需要在日常生活能力与习惯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,包括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、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,能主动参与劳动,自觉遵守基本规则意识等,主要是为孩子能独立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。

社会准备
社会准备,指幼儿需要为了适应小学集体生活做好相应的准备,愿意与人交往,能与同伴友好相处,做到自尊、自信、自立,进而能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,结交新朋友,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,主要是为了孩子能适应小学的团队生活做好准备。

学习准备
学习准备,是指幼儿需要在学习兴趣培养、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,提升学习能力,培养专注力,为小学学习储蓄能量。这是幼小衔接中重要的一个部分,但并不是唯一的内容。这一准备是基于身心、生活、交往等方面做好准备之后方能开启的关键一环,其中,专注是学习适应的习惯内核。




一是向往
了解小学生活,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。孩子进入陌生的环境生活和学习,内心会有恐惧和不安,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充满期待地进入小学。对孩子关于上小学的各种疑问,有针对性地解决。比如:有的孩子想知道教室里有没有厕所,着急上厕所怎么办?小学生下课以后要干什么?书包里都有什么?等等。幼儿园采用实地走进小学参观的方式,帮助大班孩子全面、直观地了解小学的生活、学习环境,寻找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之处。




二是养正

锻炼生活自理,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。刚入小学时部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弱、习惯差,铅笔、橡皮经常丢,课桌、书包里一团糟。针对这个问题,大班后期,幼儿园会让孩子背上小书包,学习整理学习用品,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,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。



三是守规

引导交往合作,增强自律规则意识。通过与小学老师交流,我们了解:刚入学时会发现,部分孩子不会独立和同学交往;有的同学不会听上课铃声等指令,缺乏规则意识。集体活动中,要求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,专心倾听别人讲话,举手回答问题。引导孩子感受时间的长短,猜想并体验一分钟有多长,可以做哪些事情,规划课间生活,开展一定的规则类游戏,增强规则意识。




四是好学

激发兴趣爱好,提高综合的学习能力。
家长可能更关注的是知识类的衔接,但经实践证明学习品质、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。幼小衔接,幼儿园一直在行动,相信在幼儿园、小学、家庭三方的携手努力下,我们的孩子们一定会顺利、有序地度过幼小衔接的关键期。
幼小衔接家长如何做?
一、心理有准备

孩子刚上小学,肯定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,我们家长的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,所以,家长要摆正自己的心态,不焦虑、不急躁、不紧张,以平常心来看待孩子们的幼小衔接。为了让孩子充满自信地去迎接新的环境,从心理上引导孩子做好准备,激发孩子的入学愿望,在平时和他的聊天中,有目的地传递这样的信息“你长大了,就要上小学了,爸爸妈妈真高兴,我们家里马上就要有一位小学生了,好开心呀!”“上小学后会交到很多的新朋友。”“小学的操场很大。”让他自己觉得小学真好,成为一名小学生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。让孩子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充满期待。



二、生活有条理
首先,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,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。比如说:要按时起床,要按时完成他应该完成的事情,养成不拖拉的习惯,为小学的学习打好基础。
其次,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,家长都要让他自己做,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,帮助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。鼓励他自己穿脱衣服、叠衣服,能将自己玩完的玩具收拾好,自己收拾自己的床铺和衣服,家长为孩子端饭还有收拾餐桌,都可以让他自己做,让他养成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能力。在平时的生活中,还要培养他的规则意识。比如:用完的物品一定要放回原处,在公共场所也要遵守行为规范,不能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等等。这样的规则意识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。
特别提醒大家的是,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,在周末或者小长假的假期里家长一定要保持住,大班幼儿最后几个月的衔接非常重要,关键在于家长。


三、交往有能力

“离开熟悉的伙伴”是不少孩子对上小学最担心的事,也是一些孩子上小学后不适应的原因之一。上小学后,不像在幼儿园里什么事可以找老师,与同伴发生摩擦和矛盾时,孩子必须开始独立解决矛盾。那么,家长可以怎么做,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呢?首先,帮孩子做一些必要准备。事先了解家庭周围有没有与孩子同龄同校的邻居,设法让他们认识,约好入学第一天一同上学。有了熟悉的朋友,孩子对小学生活会感到安全多了。有了迅速认识新朋友的本事,孩子就不会担心自己在学校里孤单了。其次,教孩子学会自己解决与伙伴间的冲突。平时,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,如果和小朋友遇到争执,该怎么做。比如,怎样和同伴一起玩一件玩具?别人想玩你的玩具该怎么办?你想玩别人手里的玩具时该怎么说?最后,可以提高移情能力。所谓的移情能力,就是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,能够理解别人的想法、做法。移情能力强的人,更容易与人沟通、交流,也更适应“合作型社会”。培养这种能力有一个简单的办法:在孩子听完或者阅读完一个故事后,家长和孩子一起来交流故事情节,让孩子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叙述同一件事情。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觉学习和实际锻炼逐渐培养起来的,也是每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技能。孩子从幼儿园转向小学过程中,家长需要重视的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,为孩子往后的优秀品质打下良好基础。




四、学习有品质

孩子天生就会对新鲜的事物有好奇心,家长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。
周末带着孩子走进公园,引导他观察动物、植物,鼓励他多问为什么,并和他在一起的时候让他培养观察、探究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平时多注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,比如:每日在给孩子讲故事或听故事的时候,要求孩子不能够边听边玩,讲的时候要随时提问,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倾听能力,还培养了他的想象力和记忆力,提升他的专注力,慢慢地培养他自主阅读的能力。经常给孩子布置一些带着多重指令的小任务,也有助于锻炼孩子的倾听能力。

家长阅读书籍推荐
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关于幼小衔接和家庭教育的书籍。这些书籍中,能帮助大家深入了解幼小衔接的全过程,让你做到心中有数、从容应对;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,有效减轻焦虑情绪;还有的则能激发对教育的更深层次思考。

《幼小衔接工作手册》

书籍作者:
关瑞珊
推荐理由:
书中以手册针对幼小衔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,如孩子的身心发展差异、学习方式的转变等,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实操建议。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用的方法,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幼小衔接的挑战。

《幼小衔接:帮孩子轻松上小学》

书籍作者:
董旭花、李芳
推荐理由:
全书选取的问题都是日常生活中家长所关心的,非常方便家长阅读。只要我们懂得孩子,懂得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会面临哪些挑战,懂得如何帮助孩子迎接这些挑战。阅读此书会帮助家长们拨开迷雾,寻找到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。
花开有时,衔接有度。做好幼小衔接不是一蹴而就的,是在持续中有序开展的、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、在合作中稳步推进的。让我们多方携手,多向联动,丰富孩子生活经验、养成良好习惯,让孩子们心里有准备 ,生活有条理 ,交往有能力, 学习有品质,自信满满地迎接人生的另一个新起点!

长沙市芙蓉区万婴瑞致幼儿园2025年秋季招生进行中...
招生对象
适龄儿童且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。
托 班:10人
小 班:45人
中 班:8人
大 班:15人
大大班:15人
咨询热线:
18942522933/0731-85450933 沈老师,欢迎互动交流。
温馨提示:
学位有限,请各位家长朋友扫码登记,尽快完成入学面试及学位预定。
--END--
一审:伍海园
二审:何蓉
终审:张佳丽

扫/码/关/注
快乐教育·快乐人生
万
婴
万婴的教育不但注重习惯的培养,更重要的是,在习惯养成背后,在一个个外在行为的背后,我们同时还注重让孩子的自我得以顺其自然地发展,自主性得到保护和滋养。
事实上,我们坚信:让孩子有机会、有能力成为自己的主人,是我们能帮助孩子所做的最好的准备!
我们的教育追求,正是—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!
摘录自

